您的位置: 主页 > 产品中心 > 劳动防护用品

活性炭口罩,防雾霾口罩,防尘口罩

标准: 符合欧盟CE标准 执行标准:GB2626-2006 等级:D级( 四层)过滤效果:BFE90% 2. 生产标准: 17.5*9.5 四层层 常规颜色:灰色 内耳挂式 SMS面料+25g熔喷过滤+45g活性碳布+PP无纺布+圆耳带 ,(SMS面料光滑,柔软,不起毛,无异味 ) PP无纺布+25熔喷过滤+45g活性碳布+PP无纺布面料+扁耳带 3. 包装方式: PE袋 50只/盒40盒/ 20...

在线咨询 全国热线
13603514087
产品介绍

防护用品,一次性口罩;折叠口罩,防尘口罩

  1. 标准: 符合欧盟CE标准 执行标准:GB2626-2006 等级:D级( 四层)过滤效果:BFE≥90% 2. 生产标准: 17.5*9.5 四层层 常规颜色:灰色 内耳挂式 SMS面料+25g熔喷过滤+45g活性碳布+PP无纺布+圆耳带 ,(SMS面料光滑,柔软,不起毛,无异味 ) PP无纺布+25熔喷过滤+45g活性碳布+PP无纺布面料+扁耳带 3. 包装方式: PE袋 50只/盒40盒/ 2000个/箱 4. 优势卖点: 采用符合国标包装,盒子上面有“生产许可证,劳安,检验,CE认证”标志。 口罩上边压有LA标志,全新卫生级无纺布材料和加厚N90级口罩过滤熔喷过滤,强力活性层除异味,有害气体,防护效果更高。 5. 质量保证: 无异味,耳带保证不掉落,在市场高档次产品 6. 适用行业: 用于卫生医疗,制药,食品加工,电子制造,光学科技 精细化工等行业。


口罩;一次性口罩,N95口罩,防尘口罩 简称过滤式的口罩的工作原理是使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进化后再被人吸入。 过滤式口罩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大类,以下详细介绍此类口罩的选择方法及使用条件。一个过滤式口罩的结构应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面罩的主体,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一个口罩的架子;另一个是滤材部分,包括用于防尘的过滤棉以及防毒用的化学过滤盒等。 所以,对于过滤式口罩的选择使用,有些生产广家的产品给您提供了如下的方便,即您可以使用同一种面具主体,当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需要防尘时,配上与之相应的过滤棉,这样您就戴上了一个防尘口罩;当需要在有毒环境中进行防毒时,换下过滤棉,安装上与之相应的化学过滤盒,这样它又成了一个防毒口罩了,或者根据您的工作需要,为您提供更多的组合。
点击查看全图...

 

保养方法

防尘口罩的外层往往积聚着很多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污物,而里层阻挡着呼出的细菌、唾液,因此,两面不能交替使用,否则会将外层沾染的污物在直接紧贴面部时吸入人体,而成为传染源。


口罩在不戴时,应叠好放入清洁的信封内,并将紧贴口鼻的一面向里折好,切忌随便塞进口袋里或是在脖子上挂着。


若防尘口罩被呼出的热气或唾液弄湿,其阻隔病菌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平时最好多备几只口罩,以便替换使用,应每日换洗一次。洗涤时应先用开水烫5分钟。


防尘口罩应该坚持每天清洗和消毒,不论是纱布口罩还是空气过滤面罩都可以用加热的办法进行消毒。具体做法是:


清洗。先用温水和肥皂轻轻地揉搓纱布口罩,碗形面罩可以用软刷蘸洗涤剂轻轻刷净,然后用清水洗干净。请注意,千万不要用力揉搓,因为如果纱布的经纬间隙过大就失去了防阻飞沫的作用。


消毒。将洗干净的口罩放在2%的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在开水里煮20分钟或放在蒸锅里蒸15分钟,然后晾干备用。这种方法适用于纱布口罩和碗形面罩。


检查。再次使用前,应该仔细检查口罩和面罩是否仍然完好,对于纱布口罩和面罩都可以采取透光检查法,即拿到灯前照看,看看有没有明显的光点,中间部分与边缘部分透光率是不是一致,如果有疑问就要更换新的。不论怎样,面罩和口罩在清洗3至7次以后一般就要更新,质量特别好的口罩可以清洗10次。活性炭吸附式口罩要注意定期更换活性炭夹层,如果活性炭夹层是不可更换的,用过7至14天就要更换,这种口罩是不能清洗后再重复使用的。


用途

1、防止或减少空气中粉尘进入人体呼吸器官从而保护生命安全的个体保护用品;


2、材料:防尘口罩大多采用内外两层无纺布,中间一层过滤布(熔喷布)构造而成;


3、过滤原理:过滤微尘主要靠中间的过滤布,由于熔喷布具有本身带静电的特点,可以吸附体积极小的微粒。由于微尘吸附在过滤布上,而过滤布带静电不能水洗,所以防尘口罩均是一次性的。


4、备注:国际上对防尘口罩的使用要求相当严格,防尘口罩在个人防护用品中属于第一等级,高于耳罩和防护眼镜等。比较权威的检测认证有欧洲的CE认证和美国的NIOSH认证。

1-22051G42Qa15.jpg

1-22051G42R5452.jpg

1-22051G42S2509.jpg

1-22051G42T1344.jpg

1-22051G42TL07.jpg